談到養老,許多人把2013年成為“養老元年”。因為這一年,中國老齡人口總數突破了2億,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腳步明顯加快,養老問題引起全社會廣泛關註;這一年,國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及相關配套政策,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於2013年7月1日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版(主席令第七十二號)、於2013年9月6日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分別從法律高度影響養老行業,從全局角度指導今後一個時期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綱領。
  一、養老方式和居家養老面臨的問題
  通常的養老方式,主要有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等幾種。入住養老院或類似的公辦、民辦的養老機構,稱為“機構養老”;由政府主導或政府支持社會組織開展的,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公益或半公益的便民服務,例如日間照料、愛心送餐、陪伴就醫、心理關懷等,讓老人就近獲得社區的養老服務,這就是“社區養老”;而居家養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庭安度晚年、享受天倫之樂,有自我照顧能力,又有晚輩關心,當然這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也是符合絕大多數老年人傳統觀念的。從當前的總體情況看,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目前覆蓋能力尚不足3%和7%,居家養老則占到90%以上的比例,所以有的地方提出“9073”養老模式,就來源於此。
  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最主要的養老方式,現實卻面臨著一系列的困境,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事故和案例。比如,老人A才63歲,家庭幸福,除了有心臟病之外身體其他方面都很健康,但就是在身邊無人時突發心臟病,求救無門,被髮現已經是2個小時之後,老人已經遺憾離世,家人痛不欲生;有一位70多歲的空巢老人B,早年喪偶,兒子成家後工作非常辛苦、很少有時間來看他,老人漸漸感到生活力不從心、精神沒有寄托,又不想增加家人的負擔,最終,在極度孤獨和苦悶中、以自殺的方式告別了人世;還有一位83歲高齡的獨居老人C,本來平常還能照顧自己的基本生活,但因為在家意外摔倒不能動彈,等後來發現時已經去世多日!這種結果真的太不應該,家人為此深深自責,政府、社區甚至鄰居,都覺得問心有愧……還有更多的現象,比如老人出門摔倒了沒人主動去攙扶、生病了自己去醫院結果卻在路上發生交通事故、因為迷路或走失而永遠沒有找回、因為不合理飲食等不健康生活習慣導致老年疾病迅速惡化而過早病逝……這種種悲劇,都曾真實發生過,現在依然時有發生,值得整個社會深刻反思,也是居家養老方式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智能居家養老的概念和服務方式
  近幾年,很多地方在嘗試通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來提高居家養老的服務能力,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智能居家養老的概念也應運而生。本文綜合多種提法後做出如下描述:智能居家養老,是指利用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等先進技術,通過智能感知設備、互聯網服務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老人的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標、活動量等各類傳感器和互聯網、數據中心隨時隨地實時連接,讓監護人(子女或家人)、服務機構和志願工作者等,能遠程自動實現對居家老人的安全看護、健康監測、精神關愛和生活服務等。
  我們可以暢想一下智能居家養老方式所帶來的變化。居家生活的老人,通過其佩戴的智能手錶中植入的定位、脈搏等傳感器和無線數據傳輸網絡,可以24小時自動採集和上傳其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數據和活動量數據等,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和老人的子女,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隨時監測到這些數據,在出現異常情況時,還能主動預警、主動干預;而老人在緊急情況或需要幫助時,也可以一鍵撥通智能手錶上的SOS按鈕或求助按鈕,第一時間得到緊急救援或生活幫助。
  智能居家養老的初衷,就是讓老人的日常居家生活質量更高,過上安全、健康、輕鬆、快樂的老年生活。
  
  在安全方面,類似僑亞E脈智能手錶這樣的穿戴設備,可以通過GPS定位技術,隨時瞭解老人的位置,不再擔心走失或迷路;在老人摔倒或突發疾病時,可以一鍵SOS緊急求救,通知急救中心和家屬,可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救助;在智能手錶監測到脈搏異常時會主動報警,家屬或醫護人員能主動瞭解情況,為老人消除生命健康的安全隱患。
  在健康方面,通過智能手錶、手機或電腦,可以遠程自動監測到老人的日常作息規律、脈搏數據、活動量等,保證最基本的健康監護;還可以通過智能手錶外接藍牙醫療設備,監測到老人的血壓、血糖等健康指標,這些自動採集的健康信息,加上服務中心醫護人員或家屬進行健康調查或定期體檢錄入的數據,形成持續的健康檔案,可以對老人進行更全面的健康監測、預警、建議和指導、干預等一系列健康管理,幫助老人防控心腦血管等疾病的意外突發風險、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作息、飲食、運動、服藥提醒等),也有助於對老年常見慢性病的預防和康復治療。
  老人年邁體弱、行動不便,日常生活逐漸會面臨更多的困難,如果有一套便捷的服務求助系統,生活就輕鬆了!智能手錶就有這樣的求助按鈕,可以設置親人或社區服務中心的電話,需要時一鍵撥通!當然,在親人不在身邊時,就需要有政府組織的社區服務或公益性的志願服務,為老人的生活求助進行對接服務。例如老人出門就醫有諸多不便,提供陪伴就醫服務的機構或志願者,可以及時準確地接收到周邊範圍的老人求助信息,就近就快地上門幫助。
  有了安全、健康的保障,有了便捷的求助方式,還有子女和家屬隨時隨地的關心和監護,這樣的居家養老生活就安心無憂了、具備了“老有所樂”的堅實基礎!老人自己安心還不夠,還有他們永遠牽掛的子女或孫輩,無論走向多遠的地方,都可以隨時隨地關愛到老人,即使出現什麼狀況也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即使不在身邊也可以及時求助於其他親屬、鄰居或社區,這樣他們就可以安心忙於事業、照顧好孩子和家庭!其實,讓子女放心,這也正是老人所希望的,無論子女多大,永遠是“兒行千里母擔憂”,讓子女放心、盡最大努力減輕一點子女的負擔,這更能讓老人們發自內心的快樂!
  
  三、智能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智能居家養老是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努力的,只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智能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才能實現其真正的目標。這方面,筆者考察過多地實踐,也參與了一些規劃和實際運行管理,基於此,本文提出一點淺見,供養老事業的政府部門、機構、志願者等廣大同行參考。
  智能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建設,可採用“立足家庭、社會支撐;政府兜底、市場運行”的基本思路。
  立足家庭、社會支撐,這是面向相對健康、具備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且能得到家庭照顧的居家老人群體。這類老年人,在享受居家生活和天倫之樂的同時,需要更進一步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保障,因此通過智能居家養老方式,讓子女和家庭能隨時隨地關心和照顧,能夠解決其居家養老的基本需求。但相對比較專業的健康醫療、生活服務、緊急救援、心理咨詢等服務需求,一般家人難以提供,這就需要社會力量來支撐。武漢僑亞信息技術公司在這方面進行了很好的實踐,他們建立了智能居家養老服務平臺和呼叫中心,一方面可以24小時接收老人通過智能手錶或其他電話撥打的求助電話,併進行自動分類、和服務資源智能配對,另一方面在武漢進行網格化的服務資源整合,使得這些服務提供商,能第一時間獲得這些求助服務需求、就近就快提供對接服務。也有的地方是政府主導、依托社區來提供這些服務的整合與支撐。
  政府兜底、市場運行,應該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健康狀況和生存狀態的老人,針對共性或個性的養老服務需求,明確服務保障的責任主體。對於失能、半失能、失智、孤寡、殘疾以及經濟特別困難等特殊老人群體,除了依靠政府之外,幾乎是“老無所依”,所以這個群體,應該由政府來“兜底”。政府可以通過建設智能居家養老服務平臺,或者購買專業機構或企業提供的智能居家養老服務,為這個特殊群體提供服務;另外也有武漢市等地方出台政策和財政支持,針對所有65歲以上的老年人,統一提供標準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滿足老年人養老生活的一些共性需求。近兩年,各地政府更加重視應對養老問題、根據具體情況實施了一些養老服務的民生工程,這都是體現政府責任、“兜住底線”的行動。但是,居家養老服務,面對著龐大的老年群體和多樣的服務需求,政府能做到“兜底”就已經很不容易。對於大多數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立足家庭、部分依靠政府惠民或志願機構(公益服務)、部分依靠社會力量(付費服務),是目前比較合理的選擇,這也是能夠將智能居家養老服務進行持續市場化運行的基礎。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認識到智能居家養老的重要性和現實價值,對於尊崇傳統孝道文化和更嚮往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們,也更容易接受居家養老的信息化、智能化變革,所以,智能居家養老的服務需求將迎來爆髮式的增長,對於從事養老服務信息化系統建設和互聯網、手機應用開發的企業,對於從事老年護理、家政、健康、生活等傳統服務的企業,對於從事老年人智能穿戴設備和便捷健康醫療設備等研發生產企業,都將面臨很好的發展機遇。當然,智能居家養老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還需要從服務模式設計、服務體系建設、服務資源整合、服務系統優化、智能設備研發等方面不斷深入探索和實踐,還需要社會各方和產業鏈各個環節的長期、持續的共同努力。   (原標題:淺論智能居家養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b00bbznl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